1、草原文化 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劳动中,草原民族早就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早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阴山岩画上,就记录了草原民族在狩猎时所用的各种工具。
2、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代代相承的千万人们生活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一种文化,千百年来,草原文化是许多民族融汇向往的乌托邦。草原在不同的国度与文化体系当中,都是被赋予着田园牧歌一样的内涵。
3、我们说,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是指形成在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
长调、马头琴、呼麦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是蒙古族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定,中国蒙古族呼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在茫茫的草原上,敖包是一个时空坐标,是草原文化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最著名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的十三敖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就是蒙古族庆祝丰收、游艺欢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在对中原文化持久、广泛的作用过程中,草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发展的倾向。
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而在其中,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因而,它也在繁荣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